《封神三部曲》累计票房突破20亿元,摄影指导王昱: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再铺一块基石

来源: 中国电影报2023-08-15 19:11:54
  

截至8月13日,上映25天的电影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累计票房突破20亿元,已有超过4600万人次观众走进影院欣赏了精雕细琢的东方神话史诗。

王昱是《封神三部曲》的摄影指导,从2017年3月进组到2021年初《封神第一部》视觉方面工作基本完成,王昱带领团队和其他部门一起,把古书中、剧本里的文字转化成影像。

“我进组后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剧本会,包括演员、美术、道具的提报会,在会上跟编剧、导演、动作导演、主演以及年轻演员一起推敲了这部电影,心中慢慢形成了封神世界的影像,然后再去带领分镜团队把它一步步画出来,用画稿跟导演探讨,再做成动态分镜和预览,去跟组里的其他部门进行交流沟通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王昱(左二)在《封神三部曲》拍摄现场

A组约20人,灯光组40余人,机械组30余人,再加上B组,王昱带领的团队最多时有近两百人,需要兼顾六台机器同时拍摄。拍摄过程中,动用过很多新技术、也逼出了不少“土办法”。经过《封神三部曲》的创作实践,王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“中国电影工业化并不是十几台吊车、几万个灯、多少台摄影机能够完成的,硬件数量有钱就能实现,但数量不是工业化的标志,真正的工业化是电影产业里是否有足够多能实现电影工业化的人,这些人能想象和操作出实现电影工业化的方法。”王昱说,“《封神三部曲》的拍摄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又铺上了一块基石,又推出了一些人才,又积累了一些储备,又有很多人探讨出了更多的方法,相信未来的中国电影会更加工业化、系统化、标准化。”

01

“年轻演员可以骑马打仗,

我们就敢把战争场面设计得更逼真”

《封神三部曲》拍的第一场戏,就是《封神第一部》中结尾的“姬发纵马回西岐”。

在之前的全球相关拍摄案例中,由于演员一般不会骑马,考虑到安全性,骑兵的马戏往往会用替身,用了替身就要考虑穿帮问题,需要用各种景别来分切场景。但在《封神三部曲》开拍前,于适已经经过了严格的马术训练,完全能够胜任剧组的拍摄要求。“这场戏我们采用了航拍、长焦镜头、汽车跟拍镜头等等,于适骑着马翻山越岭,在麦田中飞驰,所有镜头展现的都是他的真实表演。”

姬发纵马回西岐拍摄现场

第一场戏完成度很高,给了王昱和导演乌尔善信心,“年轻演员们可以骑马打仗,我们就敢于把战争场面设计得更加逼真”。

不久之后,摄制组迎来了一个战争场面,冀州攻城战。

王昱分析了这场戏的情感背景:乳臭未干的孩子做了8年质子,跟着殷寿训练,他们希望能成为殷寿这样的人物,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介入战争,当冲向冀州城的时候,他们很兴奋,在互相竞赛,比谁骑得更快。

“我设计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侧面的冲锋镜头,姬发和后边的太子殷郊在比谁冲得更快,这时质子之一的姜文焕超过他们率先冲了出去,之后镜头摇向冀州城,一支箭射来,姜文焕中箭倒地人仰马翻,镜头又跟着翻的这匹马再摇回姬发脸上,表情从兴奋变得现实,这不是质子们想象的战争,真正的战争开始了。”

冀州攻城战拍摄现场

马队冲锋拍摄难度很高,马冲起来,一跑就是上百米,难度和危险度非常大,还要考虑后期冀州城风雪、山城的合成,不能穿帮,这就要求演员、马匹以及小摇臂的整个衔接必须一气呵成。“姜文焕骑马冲出去的镜头是实拍,中箭是特效做的。”王昱介绍说,“演员和马匹的配合特别好,视效也做的很逼真,现场感很足,一下子就把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出来了。”

02

用“蓝幕”替代“绿幕”

“质子骑马闯火海”拍了76条!

“质子骑马闯火海”是全片拍摄条数最多的镜头之一,“这个镜头我们前后大概拍了76条,尝试了很多次,最后还是拍成功了,演员的意志品质、马匹的训练还有团队的配合都让我非常感动。”

质子骑马闯火海

为了突出火海的效果,王昱没有采用传统的“绿幕”拍摄,而是选择了“蓝幕”。“质子5匹马跃进冀州城的时候,那场戏要很暗的气氛才能拍出火光,蓝幕既是衬托用、抠像用,又能起到挡光的作用,把天光全部压掉。”

“因为绿布本身自带荧光,打绿幕的话灯会节约很多,但是我们为了影片效果,整部戏全用蓝布来做。”他表示,相比绿幕而言,蓝幕在抠像处理上难度更高,但是蓝幕反射对演员的影响更小,“我打的有很多冷光,比如得胜回营后篝火的那场夜景戏,蓝幕返回来的光是冷的,在演员脸上呈现的会跟现场的光线比较匹配,但如果是绿幕,反回来的很绿,在演员的脸上和服装上会更难处理。”

《封神三部曲》的蓝幕拍摄

王昱的机械组做了很多用履带挖土机辅助支撑的10M X 10M蓝布挡板来进行拍摄,最多的时候剧组中大约有40多台履带挖土机在同时工作,再加上很多吊车设备在辅助做灯光、吊蓝布、吊威亚,“每当我镜头转场的时候,这些挖机因为要调位置,整个现场就会像坦克部队一样在轰鸣着运动。”

03

“做电影应‘深入浅出’”

系统化的流程是根本保证

在《封神三部曲》的拍摄过程中,王昱带领的团队最多时有近两百人,需要兼顾六台机器同时拍摄,动用过很多新技术、也逼出了不少“土办法”。

在总结经验时,王昱得出了“深入浅出”四个字,“做电影应该‘深入浅出’,拍的时候它看起来很浅,出来的画面好像是自然而然拍出来的,很容易完成度就很高,其实在准备的层面,需要各个创作部门全情投入,部门之间深入沟通,高完成度都是前期准备时各个部门充分沟通的结果。”

龙德殿前殷寿登基

他拿“龙德殿前殷寿登基”这场戏举例。拍摄前,王昱和美术指导叶锦添,美术设计邱生、张成进行了反复推敲,“每个墙面的颜色、整个城墙的白度、每个台阶的灰度、石子的灰度以及服装的明度都是我们一块推敲出来的。”

“我们提前找了一些石子来做测试,邱生给我好几种明度的石子,然后我去看,它干的时候什么样,湿了什么样。台阶也是提前刷出来 ,我们在拍摄的前一天还在推敲龙德殿前台阶漆到底上几遍,反光和灰度如何,泼上水以后的亮度和层次怎样。”王昱笑言,“推敲到这种程度,拍摄时完成度就会很高,自然就能保证影像的质量。”

《封神三部曲》拍摄现场

经过《封神三部曲》的创作实践,王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他坦言,并不是只有大制作和大型的商业片才用得到电影工业化,“实际上任何制作都需要系统化的流程,流程越完善,影像的完成度越高,质量也越有保证。”

“中国电影工业化并不是十几台吊车、几万个灯、多少台摄影机能够完成的,硬件数量有钱就能实现,但数量不是工业化的标志,真正的工业化是电影产业里是否有足够多能实现电影工业化的人,这些人能想象和操作出实现电影工业化的方法。”王昱说,“《封神三部曲》的拍摄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又铺上了一块基石,又推出了一些人才,又积累了一些储备,又有很多人探讨出了更多的方法,相信未来的中国电影会更加的工业化、系统化。”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